就业保障

浅述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办学的探索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1-10-31 11:36:27

       

       

 

        校企合作办学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是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大方向。如何走好校企合作之路,培育德技双高之才,为企业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性技术人才,成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认真探索的重点课题。

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依靠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因此,开展校企合作是谋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1、校企合作是职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校企合作是一株“并蒂莲”,产教结合既是企业的需求,更是职校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学校离开企业办学是无本之木,企业离开人才办厂是无源之水。

    (1)校企合作是职校生存的需要。就业率是职校的生命线,职校需要合适的就业岗位满足学生的就业愿望。校企合作把岗位需求和就业要求提前对接,使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向性和针对性更强,通过校企合作,职业学校充分了解企业对技能人才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综合素质的要求,在合作中培养目标和企业岗位需求紧密对接,避免学校培养的盲目性,更快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

    (2)校企合作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校企合作,能及时将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反映到教学中。校企合作将教学延伸到企业,又将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研究。企业一线技术工人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传授最鲜活的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学生解决不少课堂上的困惑。学生在生产实践中把书本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同时,学生进企业现场学习,不仅熟悉了企业的生产流程,熟练地操作生产设备,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岗位意识,了解了专业动态。多样化的学习使学生切身了解社会需求,岗位需求,增强了社会适应性,扩展了知识面。

    (3)校企合作是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复合型”教育队伍,是职校办出特色的有力保证,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校企合作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学校聘请企业专家、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既解决了专业师资短缺问题,又可弥补学校专业教师实践之不足。而教师积极下厂进行技术服务,又丰富了实践知识,为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提高了教师的技术水平。

        2、校企合作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企业对招用技术工人的要求是好使、管用。企业岗位要求员工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一定的技能操作水平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这是对人才的要求,更是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校企合作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企业用人这一要求。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随之不断动态变化着。新设备的操作、新技术的应用,促使企业的一线技术工人走进学校,与拥有科技资源优势的职业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

        第二、企业由于全程参与了职业学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相应缩短了对员工考察和培养过程,减少了人力资本的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企业通过专业共建,获得了适应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得到了技术服务,提高了经济效益。

        第三,企业的提档升级,产品的研发,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考核晋升,岗前培训,都需要寻求与职业学校的合作。

        在和企业联姻的过程中,职业学校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把技术理论和心得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企业,在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市场开发和营销策略等方面发挥学校特长,为企业排忧解难,使企业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如何实施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正如校企双方的联姻,需要有一定的认知、情感、法律法规和社会与政府的环境协调等因素积极作用。比如校企双方需要有参与合作的积极情感,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只有双方投入热情,经营校企合作,才能“两个巴掌拍得响”,实现共赢。在校企合作的运作过程中,企业、学校、政府必须摆正各自的角色位置,明确在合作中应做什么,该做什么,如何参与,才能顺利推进校企合作,使校企合作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1、企业在组织管理上需要跟进

        从企业互动参与合作的角度看,主要是结合生产需求,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通过联合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并提供设备、教师支持等方式,与职业学校合作培养企业急需高技能人才。具体来讲,企业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联合学校培训企业员工。把与职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建立现代职工培训制度的重要内容,以年为单位,制定培训计划,并将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效作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努力建设学习型企业。

    (2)建立健全合作工作机制。企业要及时将自身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信息,包括专业、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等反馈给合作学校,指导学校合理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学,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和设备,接受合作学校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选派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合作学校指导教师,组织优秀学员直接参与企业产品生产,技术攻关,在方面给予合作对象以支持。

    (3)完善配套的奖惩机制。建立完善培训与考核、使用、待遇相衔接的激励机制。通过合理的岗位使用和待遇分配,激发广大职工参加培训,争当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

    (4)积极参与校企共建活动。一方面可由合作企业设计建设方案,并向职业学校提供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持,建立校内“教学型”实习、实训基地;另一方面企业也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需要,在厂区车间内设置“生产与教学合一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形成“把车间建在学校,把学校建在车间”的共同办学局面。

    (5)主动参与合作办学活动。紧抓办学体制改革契机,参股、入股职业学校,积极推进“双元制”办学模式,参与职校办学管理,逐渐在确立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成绩评定方面发挥相应作用。为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作出贡献。

2、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需要改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表达出来的人才需求信息,直接影响学校培养目标定位,形成鲜明的导向机制。培养目标导向机制有助于专业建设与改革,有助于建立起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课程体系。

        要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就需着眼于企业的需求、企业的标准来进行教改。于是,企业技术工人所需的知识、技能,企业对员工的评价标准,企业员工的基本素养等都成为了教改(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方式、学生评价机制、校本教材开发等)的依据。为此,我校(龙湾区职技校)展示了一系列相关课题地研究并取得显著的成效:《职业学校走校企合作办学的策略研究》、《职业学校创设良好课堂氛围的策略研究》、《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三个课题分别荣获市一、二等奖。也进行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1、特色课:使企业发展动态第一时间进入学生课堂。

        2001年开始,我校就提出了“特色课”这一崭新的概念。所谓特色课,就是教师自编教材,紧密结合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所开设的课程。其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课离开现行教材,由教师自行选择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当前社会特别是龙湾区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本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与生活实际;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校要求每个教师必需利用常规课时20%开展特色课的教学,每个学期还进行特色课教案设计的评比,特色课教学的评比。特色课的开设,使企业发展动态第一时间进入学生的课堂。如企业中新产品的生产,生产技术的更新,区域市场的人才需求等。特色课教学促进了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知识技能需求的接轨,促使了教师关注企业、关注当地经济的发展,促使教师教学水平的显著提高,也大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增加。

2、校本教材开发:使教师饱尝了成功的滋味。

        在校企联合办学的过程中,我校又根据企业需求与学生的特点,走上了大胆改革教学内容,大力开发校本教材的研究之路。

        经过研究,学校指出了开发校本教材的三种方式:一是对现行教材进行删改,删除原有教材中过深、过难、过繁或陈旧的内容,删难就易,删繁就简;二是对教材进行整合,减少课程种类,形成综合化的教材;三是对教材进行拓展补充,增加适应当地经济特点与反映新知识、新技术与新工艺等的内容。教师们有了上特色课的磨练与体验,很多都投入到了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编写当中。从2001年至今,教师们开发出了10多本校本教材并投入使用。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常用英语教程》、《心理健康与人生规划》、《中职学生实用数学教程》、《机械制图》等已成为必用教材。

3、项目实训:师生技能迅速提升

        在“校企合作”的课题研究中,学校找到了提升师生技能的良好教学方式,即项目实训。所谓项目实训,即将企业生产中需要技术及专业工种考证要求的操作技能分解成一个个实训项目进行专项训练,以达到夯实各个技术环节的基本功的目的。自2004年开展项目实训的以来,学校师生技能水平大幅度的提高。

4、学分评价:学生找到了自强的平台

        在企业中,一些在学校时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往往因为他动手能力强,交际能力好,而被老总视为好员工,因为企业是按业绩、按技术的质量、按对企业的贡献来评价员工,而学校传统的评价方法就是按一纸试卷来评价学生。若是按成绩来评价中职学生,那么他们无疑是差学生。那么,“好员工”与“差学生”是如何集于一身的呢?不是企业的评价有问题,就是学校的评价出差错。为此,学校在研究了企业的评价标准后,又进行了学生评价机制的研究。终于提出了“过程学分”与“替代学分”。

        所谓过程学分,就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设置学分,即把课程学分分解细化为各学科具体的子目标,使学生每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就能得到相应的学分。比如学生能流利朗读课文得2分,能理解课文的大意得2分,能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得2分等等。在这样的课堂评价机制下,不论学生的基础如何,他们都能通过努力得到相应的学分,这样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所谓替代学分,是指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开设必修课,在学生不能取得某些必修课规定的学分时,允许学生用其他学分来代替,只要学生取得规定的总学分,就可以毕业。例如在机电技能竞赛或技能考证中取得好成绩,就给予相应的学分,用来替代某些必修课中得不到的学分。

        这对学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有一位学生,中考时英语、数学各考了20来分,对文化课丧失了信心。但他的数控技术有两下子,水平接近甚至超过工厂的老师傅,实行新学分制后,他顺利地毕业并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

        这些学生以失败者的心态走进职校,我们要让他们以成功者的姿态迈向社会。学分评价机制让学生扬长避短实现了真正的发展,找到了自强的平台。

3、学校与企业必须双向互动、合力打造

  校企合作的运作不能靠哪一方唱“独角戏”,必须由合作者双向互动、合力打造。一方面,企业必须把人才培养纳入人力资源开发的轨道,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始终监控和干预教育产品的产出过程,这样它就能把自己对企业人才的要求、企业运行的状态、技术进步趋势、市场演变的信息、企业文化等带到学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学校的教学定位,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以及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等。而这样的矫正和调适可以使学校的教学活动和育人方案更加贴近和适应企业需要,从而彻底打破脱离社会现实、企业实际闭门办学的弊端;另一方面,学校必须树立为区域经济发展、为企业发展服务的理念,为合作企业输送需要的优秀员工。这就要求学校要研究关注企业的需要,研究高技能人才的产出规律,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零距离配合,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强化实践训练、技能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实践突出、理论够用、技能过硬、企业欢迎的员工。

        我们建议学校与合作企业要同时建立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系统而深入地开展校企合作与交流工作,双向互动,奋力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有效开展校企合作,促进校企合作的层次和质量不断提高。

        校企合作是双方以契约的方式建立的协议关系,因而必须讲究诚信。诚信就是真诚和信用,它是合作双方,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如果学校到期不能为企业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毕业生,学生的素质和技能也远远达不到企业预期的要求,企业还会和你继续合作吗?可见诚信是校企合作得以维持、深化和“长寿”的基本条件,是校企合作的生命线。

        校企合作在宏观层面上需政府的政策引导,在具体操作上,实际上是一种市场行为,学校面对复杂的市场经济活动,既要确保质量,信守双方协议规定的各项承诺,又要保证学校应有的利益,在合作中,要建立规范的校企合作法律文件,避免经济纠纷,依法保证双方的责权利得到落实,促进校企合作顺利、长远地开展下去。

4、政府必需为校企合作铺平道路

        校企合作不能单靠市场“无形的手”发挥作用,还要靠政府“有形的手”从中撮合促成。因为职业学校与企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二者之间在社会职责、目标定位、利益追求以及运行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使两者自觉地走到一起,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力推动和协调,完全听凭市场作用,任其自然地去发展,恐怕难有理想的结局。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既让市场需求去牵引,又要以政府行为去干预。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出路,政府应当积极从中牵线搭桥,整合教育资源,鼓励校企结合,促成校企联姻,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校企合作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通过搭建平台,完善政策,建立机制,加大宣传等手段,为校企合作铺平道路。

   (1)落实就业准入制度。就业准入制度的落实,是校企合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障。劳动保障部门要组织实施职业分类,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动职业学校技职鉴定和证书颁发工作,要指导企业认真落实“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招聘职工首先从职业学校毕(结)业生和经过职业培训并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择优录用。重点企业技术岗位必须持证上岗。

   (2)构建合作管理体系。建立各级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由劳动保障、发展改革、教育、科技、财政、人事、国资等部门及工会、共青团,妇联和人民团体参与,吸收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优秀技能人才代表和职业学校代表参加,通过指导委员会统筹职校资源,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资源调控优势,指导校企健康合作,协调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建立合作评价激励机制。政府应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设置严格的评价程序,对校企合作进行全方位评估。通过评估,树立参与校企合作的典型,如设立企业人力资源建设奖、校企合作突出贡献奖等,保护和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对开展校企合作对社会作出的突出成绩,作为评先的依据之一。    

(4)加大校企合作投入。校企合作的实施需要资金保证,政府应设立导向性和调节性的资金投入机制,或者设立合作奖励资金或补助资金,充分发挥管理职能,促进校企合作快速发展。

(5)制定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校企合作的实施要求我们必须构建一套刚性制约机制的法律保障体系,要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进行校企合作作为企业应尽义务,上升为国家法律,以此,对校企合作加以保证。

三、校企合作结硕果

        近三年来,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我校5000多平方米的综合大楼拔地而起。是什么使龙湾区职技校备受国家至地方的信任与“宠爱”,是什么使龙湾区职技校有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原因就是龙湾区职技校实施了“科研兴校”的策略,尤其是持续的做好、做大、做实“校企合作”这一课题。

1、校企合作:树起学校前进的航标

        职业教育是有职业指向性的教育,是培养有一定职业技能与职业知识的人才的教育。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职业教育应该办成怎样的教育,这是办好职校必需思考的问题。我们感觉到职业教育的定位应该研究分析职校毕业生走向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关系;分析企业需求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关系;分析学校发展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等等。为了准确的定位职校办学目标,龙湾区职技校从1999开始就在“校企合作”上做文章:学校带老师下企业;请企业老总做客职技校;请企业职工进学校课堂;多方访谈在岗的毕业生;邀请家长座谈;调查在校学生的学习愿望等等。

        经过一个阶段的调查与研究,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与摸索,学校得出了“职校是鱼,企业如水”的结论;短短的二年时间,龙湾区职技校就实现了就业率达900%的突破,出现了企业到学校预订毕业生的可喜现象。

2、校企合作:拓宽学校的办学路子

        校企合作是职校一个永恒的话题,为了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的关系。2004年后,龙湾区职技校又提出了“校企对接”的理念。以实现校企之间更直接更紧密的合用。有想法就行动,于是,学校大胆地进行改革创新:

1、半工半读:让学生上真正的生产线。

        将企业生产流水线引进校园,与校园周边的企业合作生产。其目的是将企业文化、企业运作流程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情境中感受当企业人的“味道”。试点成功后,学校提出了半工半读的教学设想,并组建课题组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学校发现半工半读的诸多好处:其一,学生有了生产流水线上的体验,更认识到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于是他们更热爱自己的专业,更热衷于学习与实训;其二,学校能变消耗性实习与生产性实习,为办学减省更多的成本;其三,企业能选取更优秀的员工,能跨跃新员工的试应期。

2、社会培训:让学校的路子越走越宽。

        校企对接,名校的建立,使更多的人了解职校,信任学校。当地市政府将农民转移培训定点于职技校;企业将员工送进职技校;外省民工进修走进职技校。一系列的社会培训使龙湾区职技校的办学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也使龙湾区职技校在各种培训中获取了可观的收入,更使龙湾区职技校的培训走出了龙湾区。2003年以来,龙湾区职技校每年的社会培训都在2000人次以上,于是学校又获得了成人教育先进单位,农村劳动力培训先进单位等称号。

3、校企合作:提高学校科研的实效性

        回顾学校近七年的科研路程,校企合作始终是一条串起我校科研不变的路线。校企合作中碰到的一个个问题,就是我校科研的一个个专题。如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学生评价问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问题、社会培训问题、课程改革问题等等。

        在研究了一系列的专题之后,形成了我校独有的办学思想,宝贵的办学经验。近三年来共有100多篇论文分别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探索》、《教学与管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教育与职业》、《班主任》、《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中国教育报》、《职业教育研究》、《职教论坛》、《中国培训》、《中小学校长》、《教育信息化》、《中国德育》、《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新德育》等几十种国家级刊物上发表。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我校师生共同探讨、人人参与的主题,它已经成为了我校办学与科研的主旋律。2007年,龙湾区职技校对校企合作、校企对接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总结,认为“校企对接”就你一个车轮,它将不断地载着学校向前滚动式的发展。

        再回顾近七年的学校发展的路程,正是校企合作步步深入的过程。“校企合作给学校带来了什么” ?给学校带来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办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学校收入的成倍增长;带来了龙湾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带来了学校发展不竭的源泉与动力。